何谓高职院校跨界文化
高职院校跨界文化是个富有创新的本土概念。跨界文化的意境体现了创新,是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的内在力量。跨界文化揭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本质和办学规律,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属性和品格的高度融合。跨界文化必须从“跨界”说起,有学者把“跨界”概括为两个“融合”:一是跨越了企业和学校的疆域,表现为现代企业和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融合;二是跨越了工作和学习的界限,表现为“做中学”与“学中做”的学习路径的融合。由此判断,“跨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它的实现路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笔者认为,跨界文化就是把企业文化的核心元素和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元素进行有效融合,形成一种跨界的文化生态共同体,或者说是高职院校师生“生活样式”的文化。这种文化生态共同体的核心是合作育人。在对跨界文化含义认识的基础上,进而凝练高职院校跨界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即跨于“融”、基于“爱”、赢于“合”、兴于“和”。“融”是跨界文化的基础,“爱”是跨界文化的目的,“合”是跨界文化的本质,“和”是跨界文化的境界。
概言之,跨界文化需要正能量。正能量的释放需要法律的引领,需要重建新型的校企合作联盟,需要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提升,需要科研的支撑。
如何培育高职跨界文化
法律法规加以引领。企校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模式特征,也是高职院校跨界文化培育的主要路径。为此,建议尽快出台《职业教育企校合作发展条例》,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在两个法律文本中,增加关于跨界文化培育的相关条文。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企校合作的法律属性,确立企校合作的合法身份和地位,并将其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使高职院校企校合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使之有益于跨界文化的培育和创新。
重建新型合作联盟。新型的校企合作联盟是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的重要选择,旨在进一步加强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构建政校行企四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政校行企之间搭建高职院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跨界文化培育的制度框架,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双方向“和”的方向发展。新型的校企合作联盟是以文化为基石,是培育跨界文化的有效载体,以此寻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性。
加强教师能力培育。高职院校跨界文化的培育,双师型教师是最重要的智力资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双师型教师培养看成是学校发展的重头戏,坚持以教师为本,着力建设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在我看来,我国高职院校与国外同类院校相比,差距主要不是学生生源,也不是财力和物力的投入,而是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面对这个现实,高职院校要明确教师的人格精神、道德伦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目标要求,强调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和谐发展,“为人”重于“为学”,“做人”重于“做事”,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首先要德高身正,一身正气,文化育人;教学生掌握技能,教师必须有技能,会操作,能示范。因此,教师在教学、育人、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中,要把培育跨界文化作为一种教学责任和使命。
需要科研作为支撑。高职院校跨界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从概念到形成文化共识再到指导发展实践,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为此建议,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成立跨界文化研究所(室),积极吸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跨界文化的研究,组织跨界文化论坛、校企名家论坛、校企合作创新论坛等,建立跨界文化网络交流平台,不断深化跨界文化的内涵,逐步形成师生认可、企业认同的跨界文化核心价值观,以此引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向深度发展。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明伦 江苏理工球迷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